六安一女子确诊“发热伴”,安徽省卫健委提示进入高发期
4月3日上午,金寨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特殊的病人。患者王阿姨,70岁,五天前被自家喂养的一条小狗身上的虫子叮咬过后,经过诊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阳性(+)。警惕“发热伴”
天气渐暖,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想出去浪的心了,踏青、露营、春游、采茶、耕种……户外活动虽嗨,但仍需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下简称“发热伴”)的发生!
“发热伴”是什么?
发热伴是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起病急,病死率高,危害严重。该病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以蜱为传播媒介,俗称“蜱虫病”。
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
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传播途径有哪些?哪些人群易感呢?
主要经带毒长角血蜱等媒介生物叮咬传播,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
哪些人群易感呢? 人群普遍易感。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地方性流行区域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另外,患者的医护、陪护、探视人员以及死亡患者殓殡人员如接触患者血液及分泌物时未采取规范防护,感染发病的风险也较高。
什么季节高发?如何预防?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5-7月份。
如何预防?
蜱虫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预防发热伴,避免蜱虫叮咬是关键。
1.减少暴露。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如穿浅色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
2.户外活动前做好防护。蜱虫活跃季节,进行园艺、采茶、露营等活动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保持效果。裸露的皮肤涂抹避蚊胺、异丙啶等驱避剂,遵循产品说明使用。
3.进入室内前检查蜱虫。蜱虫可附着于衣服和宠物进入室内,户外活动后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带回家。同时建议要尽快沐浴更衣,并检查身体各处是否有蜱虫附着,蜱常附着在头皮、腋窝、腰部、腹股沟、脚踝等身体隐匿部位。
4.谨防院内感染。在抢救或护理危重患者,尤其是患者有咯血、呕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患者血液、体液直接接触。
如何处理蜱虫叮咬?
若发现有蜱虫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虫取出。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虫身上,再用干净的小号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虫,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如无把握,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处理。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蜱叮咬史。
来源: 金寨人医 健康安徽
页:
[1]